【靜思妙蓮華】法華經法師功德品 - 菩薩修持 功高行精 - 20240510 第1673集
2,990 views
0

 Published On May 9, 2024

00:00 菩薩修持 功高行精
00:51 ⊙菩薩修持,功高行精,諸法性空,德聚得魄;為了利益、廣度眾生,方便修習,觀機投教。

菩薩修持,他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呢?為了入人群度眾生。對自己要很用功,內修外行,所以菩薩「功高行精」,內修就是「功」,外行即是「德」,所以,菩薩自修行是利己,身體力行是入群利他,這就是菩薩修行的方向。

其實修行是性空。常常說,「心行處滅」,現在說過了,這個話要再如何拉回來呢?無形無蹤,聲音過了就沒有。法從哪裡入呢?放在哪一個地方呢?這求,了不可得。所以「諸法性空」,過去了,空了。

但是最重要的「德聚得魄」,我們,「德者,得也」,這要常常記住:我們立志於道。每一人都有立志願,我們立志願的方向就是修行,修行的目標就是要啟發自己,體會人生,世與出世的精神。我們了解,處在世間與出世間道理之後,我們了解人生苦難,因為煩惱無明製造人我是非,糾纏不休,生生不斷。

這個道理我們知道了,知道因為因緣累積,集起來成苦。我們既了解道理是這樣,我們開始要如何來消滅,提高警覺,不要再這種煩惱無明、因緣再糾纏下去。所以我們要很清楚,是非分明;「是」,那就是體會了解是法無錯,這叫做「是」;非呢?就是不清楚,道理不明,所以叫做「無明」,不明白。無明就是不了解道理,所以造成了無明。

我們現在道理清楚了,發心立願了,這個「得」,發心立願,我們就是要身體力行,身體力行讓我們有所感「得」。我付出,我做利益人群,我在人與人之間,沒有建立不歡喜的、不好的緣,沒有。人與人平淡如水,我不能沒有水,但是我的水沒有污染,你不能沒有水,所以我給你清淨的水。所以我們與人相處,相交如水,這就是君子之交淡若水。

同樣的道理,菩薩與眾生,菩薩只是為了眾生還在無明中,「我知道了,我應該要投入,我很清楚要去利益眾生,利益了眾生,我的心沒有掛礙」,眾生去除煩惱,這就是彼此心清淨。我們說過,萬法就是心為器,我們這個心能夠有接受了法,是清淨的法,法水清淨,我們的心器沒有受污染,所吸收來的水是清淨的,同樣的道理。

我們的心,「諸法性空」。我們用耳聞,用心收入,記憶,我們下定決心去做,做了之後,我覺得很歡喜。那就是因為我們的「意」之中,那個精魄。

平時凡夫就是用凡夫的意識,隨著外面的境界,印什麼形就起什麼意,但是修行者,「因意有魄,因魄有精」,這個魄叫做魄力。我們好好發心之後,我們的心志堅定,心志堅定就是叫做「意有魄」,這是因為有魄力,所以讓我們的心志很堅定。「魄有精」,我們的意最精粹的地方,就是這個魄,精魄的意思。

所以我們說,菩薩「功高行精」。就是因為他意中有魄,「魄有精」,精、魄會合起來,身體力行,叫做「德聚得魄」。我們要身體力行,很凝聚我們的意念,這種堅定、有魄力,這就是德的凝,「德聚得魄」,法的性空要如何來接受呢?就是要下定我們的決心,有魄力,我們選擇的方向,我們很堅定的心志,這種的魄力,不會受外面的境界,將我們誘引走,做我們真正決心想要做的事情。

修行乃是大丈夫事,匹夫難為,不是普通凡夫做得到的,修行是要超越,所以我們「諸法性空」。我們了解,雖然是「諸法性空」,就像水,清淨的(法)水,來潤澤我的心意,我已經很充滿,心中有法了,我用心,自修淨己心意,發心入群救度眾生。

這麼多工作、這麼多功夫要下,就是在這八個字,「諸法性空,德聚得魄」。這我們若能清楚,我們就能夠了解,法雖然是這樣,求不可得,了無痕跡,但是我們法入心來,入我們的志向、魄力,聽了入心,我們就開始這樣決定向前前進,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方向。

所以,「為了利益,廣度眾生」,為了要利益,廣度眾生,所以我們要開「方便修習」。雖然說,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」,而我們若沒有現形,在人間現我們是出家相,修行清淨名詞;出家、清修士,我們就沒有那個形象名字,如何去度化眾生?所以人要有名,修行也要有名相,這叫做方便。

要不然人人就都會成佛,你說的與他說的不是都一樣嗎?不是哦,這是法師說的,這是清修士說的。法師說的,已經對法,經、論,他聞法、說法,他傳法了,我們要相信,佛法繼續要傳下去,法脈要傳,宗門已開,我們相信這個法脈、這個宗門,有堅定的相信。清修士呢?也知道了,他沒有私心,也是同樣割愛,專心投入,發大志願。專心是清淨心,也是入人群去,這建立了很清楚的名相。

我們還不夠,要繼續修行,現了這個相,我們要再繼續修行。就像清修士,雖然還現在家身,但是他有清修的規則,所以這與一般的世俗人,就不同了。因為是出家,所以名稱可為法師,所以這就是方便相。但是還是不斷求,精求法入心來。

前面說過了,法如恆沙那麼多,佛陀對眾生說的,就是宛如指甲上這樣的法,凡夫又是在入心漏掉了,又能夠剩多少呢?所以我們所懂的還沒有很多,在佛所說的,這樣的法,我們又漏掉了,何況恆河沙數不可言說的法。佛陀來人間有限的時間,眾生的鈍根,能夠說多少呢?我們鈍根的眾生,又是漏失多少呢?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來修習,好好要再修。

修行是無止境,在這個無止境的過程中,我們就是要觀機,什麼樣的人,需要我們用什麼方法給他們。有苦的,苦的法就是需要去滿足他。現在身體病痛,無藥無醫,我們趕快滿足他的醫藥,這叫做施醫施藥,讓他解脫了病痛,如何幫忙他身體能夠完全康復。這就是他欠缺的,我們幫助他。

生活上有困難,翻山越嶺,我們也甘願去幫助他們,幫助他們能夠恢復了,他們的生機。他們心存感恩,菩薩付出,法喜充滿。這種的緣,雖然這麼多人,沒有人認識我是什麼名字,但是我已經有與他接觸了,我給他,我已經膚慰了他,與他說過話等等,他心存感恩,我們法喜充滿,這就是結一分深的福緣。這個善緣、福緣,就是我們將來修行的資糧,因為我們要修行,也要有眷屬。

所說的眷屬,就是我要講法,有很多人想聽法,這叫做眷屬;我要修行,我要度眾,要有眾生願意跟他修行,這叫做修行的資糧。來生來世與眾生有很好的緣,清淨的法緣,那就是這個時候,要入人群付出、付出。付出在他解脫苦難,心存感恩,我們付出之後,心生法喜,就是這樣。這是我們這輩子,很自然這樣做過來,這叫做「觀機投教」,做到讓他很歡喜,我們用身體力行去付出。

就像這樣,接受到人的幫助之後,他也會覺得:我也要去幫助人。受人幫助的人,他也想要幫助人,這在我們之中也有很多。「我與你一起去幫助人,我感動、我歡喜,我要跟著你走;我受你的幫助,我感恩,我發願,我也要跟著你走。」這就是伴侶,發菩薩心的道侶,能夠走同一條路,開這條道,一起的人,這叫做道侶,這菩薩道侶,我們叫做菩薩伴。這也是我們過去度來的眾生,現在我們這樣說,他願意這樣靠近,這很重要,所以大家要很用心了解。所以,前面的經文:

22:20 ⊙「諸佛大聖尊,教化眾生者,於諸大會中,演說微妙法,持此法華者,悉皆得聞之。」《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

佛陀他就是已經,過去生修行之後,很充足的資糧,所以他成佛了,成佛稱為大聖尊。「教化眾生者」,就要有眾生願意,聽到佛的名,他起歡喜心,看到佛的形態、法相,他起歡喜心,佛陀說法,他起歡喜心,願意隨佛修行,願意接受佛陀的教育,所以就是人很多來聽佛說法,這叫做「於諸大會中」。在很多人的環境中。

所以「演說微妙法」,有聽的人,才有講的人,所以在那個地方,講演的是微妙法。佛陀來人間,他開頭是觀機逗教,隨大家隨他們的根機來接受,不過,佛陀的本懷呢?佛陀的本懷,就是期待人人與佛同等,能夠體悟那個理體,去產生妙有,這個是佛陀的實教,就是要讓人人的心以法為體,但是我們眾生要真的能夠體解,是有困難。

所以佛陀的慈悲,用他的憐憫心「開權」,現在來「顯實」,所以用很多時間慢慢地牽引,每一個時刻,就是隨眾生機來演說,說權又再談實,這就是佛陀的用心,這都是微妙法,要如何去接引眾生來到道場,來到道場如何為他們講真實法,這也是很重要,所以「持此法華者,悉皆得聞之」。

26:02 ⊙持此法華者,悉皆得聞之:但持此法華經之精髓,顯微示實,諸佛入世度生之事,教菩薩法,無不皆得聞。

受持法華者,這些人「悉皆得聞之,但持法華經之精髓」。不是只有聽《法華經》而已,《法華經》其中的精髓,我們體會了,了解,了解佛陀他是「顯微示實」。雖然聽起來是那麼簡單,但是那個很微妙之中有很實,很紮實的法在,我們就要很用心;很豐富的法在那很微細之中,所以「顯微示實」。這無上甚深微妙法,法就是無上甚深,所以這個真實法,就是《法華經》的精髓。

這個精髓,真實法,就是要入世去,不是要脫離人群,他是要入人群的。所以「諸佛入世度生之事」,這就是菩薩將要學的,學佛陀的大法,是入群度眾。所以「教菩薩法」。佛陀是這樣的心願來教菩薩法,我們也要入群眾,來施展菩薩的精神。所以「無不皆得聞」,最微妙的精髓全都了解,所以說「無不皆得聞」。我們要很清楚這個法。接下來這段經文就這樣說:

28:42 ⊙「三千大千界,內外諸音聲,下至阿鼻獄,上至有頂天,皆聞其音聲,而不壞耳根。其耳聰利故,悉能分別知。」《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

要用心。「三千大千界,內外諸音聲」,三千世界,我們大家都清楚,過去也一直在說三千大千世界,有小千世界、中千世界、大千世界,這三千大千世界。「內外諸音聲」,很開闊,無邊際的世界,這種世界內、外的聲音。

30:06 ⊙三千大千界,內外諸音聲,下至阿鼻獄,上至有頂天:世界內外兩報,善、惡,一切苦樂音聲,下至阿鼻獄,上至有頂天。

世界內、外的聲音,是什麼聲音呢?那就是沒有離開善與惡,這一切,「一切苦樂音聲」。為善的,大家很歡喜的聲音;付出,接受的人歡喜、感恩。我們去邀伴,大家來做好事,「我與你一起做,我歡喜,我響應你!」這都是歡喜,做了之後,法喜充滿,為善不就是全都歡喜。

從緬甸付出回來的,先回到精舍,他們放下行李來銷假。「累嗎?」「不會啊,很歡喜!」歡喜啊,聽聽他們的歡喜,大家都很歡喜。歡喜的是接受之後,他們平安回去了,大家都露出歡喜的笑容,去形容人歡喜的歡喜,這就是善。三千世界內外,不是只有在我們臺灣之內,離開臺灣的外面,同樣有苦難人,我們去付出、去辛苦。不論任何一個國家,在真實的人間,我們就以國、以區域來譬喻,譬喻在這個世間中,不同的國家,國際間,能夠跨越國際去聽,聽那些人的聲。我們去了,回來,報回來的聲音,就是這麼善、這麼歡喜。

而惡呢?就是有障礙。我們想要去做,應該要去做,不想要大家去做的,也不願意去做的,這就是無法去響應,心有起煩惱,這叫做惡。惡就心不歡喜,不歡喜就是煩惱。何況人間多少的「有形惡」,惡言、惡語、粗聲大氣,身體就是行不善法,意起不善法。意不善法、身不善行、口不善言,像這樣這是大惡。像這樣音聲的結果,無不都是苦樂的聲音。

所以,「下至阿鼻獄,上至有頂天」;這種的歡喜,能夠歡喜到上徹天堂,苦的聲音能苦到下至阿鼻地獄,這就是苦樂的聲。這就是「內外兩報」,就是「善、惡」兩報。所以我們要時時鼓勵人人行善法,入人群中無不都是呼籲大眾不分你我,沒有界限,彼此之間;苦的,我們要去救,善的,我們要來呼籲,大家來做。讓人人起歡喜,沒有苦難的聲音,這就是我們的目標。

35:51 ⊙皆聞其音聲,而不壞耳根:耳聞種種善惡之聲,以心淨無染故,不壞耳根。八部義含,耳根亦具五根用,故能遍聞十界音聲。

「皆聞其音聲,而不壞耳根」。這耳根,我們的耳,種種善、惡的聲音,耳根所緣的就是這樣的聲音,所聽的就是這樣。「那些很惡」,「那些很善」,「這個人很好啊」,「那個人心懷不規則」,總是耳朵都是聽這些聲音。

「以心淨無染故,不壞耳根」。因為我們修行,我們心這個器,前面說的,萬法之器。這個心若清淨,心器清淨,我們接受來的東西都乾淨的。我們轉惡為善,善解,將惡的聲音轉化為教育的聲音。這都是這幾天一直告訴大家的,希望大家能夠用到。聽法就是用在我們的生活,用在人與人的相對。所以我們要記得,心的器度,「心器」;萬法的心器,我們要清淨,度量要開闊。

41:29 ⊙其耳聰利故,悉能分別知:由持經故,耳根聰利;悉能如上,善分別知故。

~證嚴法師講述於2019年3月1日~
※因字數限制無法完整刊出,全文請見:
https://www.daai.tv/master/wisdom-at-...

show more

Share/Embed